首页 » 规划计划解读

《武汉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

日期:2017年03月21日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窗口〗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武汉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16年8月9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复,现已正式对外发布。《规划》全面规划了 “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现将《规划》的主要情况解读如下:

  一、制定《规划》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武汉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五大任务”和“五项工程”全面实施,我市气象部门正逐步由单一的气象观测业务为主,向建立以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服务、城市运行气象服务、都市农业气象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迈进,气象综合观测能力、精细化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气象现代化体系日趋完善。气象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副省会城市先进行列,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效益显著,为武汉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气象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现有气象灾害监测网功能、布局不能满足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的发展需求;气象预警预报精准化程度,特别是对局地强天气的定点、定时、定量的预报预测准确率与服务需求有差距;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为农服务等生态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不足;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新科技应用,气象数据信息共通、共享亟待加强等,都是“十三五”时期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制定气象“十三五”规划面临的新形势:一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发展规划气象事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和服务的精细化、准确性、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对气象服务的领域、方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对气象工作不断提出新需求。面对近年来重大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难预难防的复杂形势,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期望越来越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压力不断增大。面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严峻挑战,亟待进一步提升武汉气象综合保障能力,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三是面临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的新课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武汉,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是我市“十三五”发展重要内容。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的环境保护压力日益严峻,大气、水资源、土壤等污染治理要求不断增大,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面临的新课题。四是承担了全面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新任务。2016年,受市政府委托,市社科院开展对全市气象现代化工作评估工作,经过专家评审,认定武汉市已经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气象现代化水平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在前列。“十三五”期间,武汉现代化的任务是对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全面实现具有武汉特色的气象现代化,这对全市气象事业发展总量规模和布局结构、发展速度和科技内涵、事业投入和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创新发展路径,立足科技创新和效益导向,促进“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事业发展新常态。 

  二、《规划》的编制过程 

  《规划》的编制经历四个阶段: 

  一是《规划》编制准备阶段。20148月,市气象局正式印制编制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局领导带领编制工作专班成员到中国气象局、湖北省气象局、市直有关部门、各区气象局进行调研走访,了解中央和省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构想、重点建设任务和本市需求。同年8月、10月两次组织专题研讨会议,对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气象事业发展需求,进行专题分析研究,为《规划》编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二是《规划》文本起草阶段。20156月,按照市发改委的要求,市气象局组织完成“十二五”规划总结评估工作。根据评估情况和前期研究、调研成果,起草了《武汉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大纲》,提出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等。经市气象局局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后,编制小组进行文稿起草工作,并经多次讨论修改后,8月完成《规划》(初稿)起草,并按要求报市发改委和市人大征求意见。 

  三是沟通衔接阶段。通过参加市政府、湖北省气象局召开“十三五”规划工作专题会议,以及赴外省市专题调研交流,加强规划内容与上级规划以及其他各类气象专项规划进行衔接,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指导支持,同时积极了解学习外省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不断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与此同时,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十三五”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武规编办〔20152号)要求,按照规范文本格式对《规划》(初稿)进行了再次修改,并提交市气象局全市局长研讨会进行了专题研讨。根据会议代表的意见建议,对《规划》再次修改、充实和完善,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随后,在省气象局网站对《规划》草案进行全文公示,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并先后向市直相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征询《规划》修改意见,共收到22家单位的回复意见。 

  四是《规划》审查、完善阶段。2016617日,市发改委组织专家对《规划》(送审稿)进行了审查,按照专家和与会部门提出的建议进行了最后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批。2016年8月9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武汉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批复》(武政办〔2016〕98号)。 

  三、《规划》的编制依据 

  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划。 

  四、《规划》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包括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和“十三五”气象重点项目库等六大部分。需要说明的是: 

  1.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0,市、区两级气象部门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武汉特色的现代气象服务和科学高效的气象管理为一体的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基本建立气象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智慧气象,气象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考核指标:一是公共气象服务。要求社会公众气象服务获取率90%以上,主要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二是气象预测预报。要求气象要素数值预报时空分辨率达到1小时、1公里;三天内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三是气象观测。要求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气象监测技术应用稳步提高,地面气象观测站间距达到3-5公里,气象观测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四是气象信息化。要求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95%以上,气象信息传输及时率95%以上,气象数据共享率100%五是气象社会管理。气象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气象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建成。 

  2.主要任务 

  《规划》结合我市“十三五”总体布局,部署了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改革创新。二是通过提高气象预测预报精准化水平,增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来提升气象业务现代化核心能力。三是以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四是以建立集约化气象信息业务体系,完善气象信息化运行保障,着力推进气象信息化。五是通过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气象法制化水平,加强人才保障和气象法制体系建设。六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3.重点工程和项目库 

  《规划》围绕重点建设任务,确立了五大工程和15个项目。一是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由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新一代气象雷达预警预报服务系统和新一代气象雷达站新址基础建设等3个项目组成。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工程。由人影作业装备系统、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和人影安全保障系统等3个项目组成。三是气象灾害精准化防御工程。由气象灾害智能化监测系统、气象精准化预报系统和气象灾害精准化预警系统等3个项目组成。四是现代农业气象保障工程。由现代农业气象监测网建设、业务服务平台建设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等3个项目组成。五是气象信息化工程。由云平台建设、云存储系统建设和云管理系统建设等3个项目组成。 

  4.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立足政府主导,建立开放发展机制。二是立足公益事业,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三是立足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四是立足依法治国,完善气象法治体系。 

  五、《规划》的特色和亮点 

  《规划》的特色和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问题找得准。《规划》对“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成果进行了认真总结,也找出了存在的短板和“十三五”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明确了发展目标。二是目标定的实。到2020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如何进行考量,《规划》中切合实际,确定了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测预报、气象观测和气象信息化的考核指标,并进行了量化。三是思路注重新。紧紧围绕“五大发展”,以创新为牵引。“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改革创新,努力提升现代气象业务核心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着力推进气象信息化、“智慧气象”的建设。四是任务衔接紧。《规划》紧紧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湖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汉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年)》进行衔接,重点突出,适应发展方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鄂ICP备11011361号 技术维护电话:027-82846670
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 武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武汉市信息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