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湖绿道湖中段,尝鲜市民体验骑行 记者胡九思 航拍
长江日报 2016年12月28日 记者刘功虎 王亚欣 晋晓慧
今天,东湖绿道正式揭开面纱。
从举意落笔开始,她就不是一项普普通通的工程。
匹配山水林城的天赐大美,她是武汉最大的开敞性城市公园,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地标,定义城市生活的巨大空间,美丽中国在武汉的生动注脚。
精雕细刻,让“另一个东湖”豁然展现,集生态、文化、智慧和美丽于一身
行走在湖中道上,入冬的草叶已经自然转黄。原疑海浴场对侧狭长一带,杂草遮蔽、空间局促的景象已完全变样:大面积的草地和树木蔓延,湖边小岛诗意横斜,栈道参差,水天交接,“另一个东湖”豁然显现。
东湖比我们印象中的样子更大了!
绿道规划建设,是按照千年标准,呈交出的一份以人为本、理念先进、制作精良的宏大杰作:
为让步道取得最好的行走效果和外观效果,建设者先设计样板段,不断更换、试验各种材料,仅人行道上的青石板就选换了10多种。样板段经过反复铺设、修改、测评,路面试铺五六次,最后才大面积铺设。
分段植绿,每段依据实际生长效果再行优化。绿道全线原计划种植2.5万棵胸径超过10厘米的大树,考虑到可能会遮挡部分湖景,大树减至2.1万棵。
高峰期同时有3500人作业,可一天下来的工程进度不大,因为大部分都是纯手工完成。郊野段有一截竹筒路,大竹筒套小竹筒,要先将大竹劈开掏空,再套入小竹子,常常一上午只能铺1平方米。
但就是这种速度和执着,只用一年时间,人们传统的东湖印象已经完全改换天地。新东湖较之听涛景区,传递出来的最大视觉冲击,是大了许多,漂亮了无数倍。这种变化,同时是严格实施湖泊保护条例、贯彻“三线一路”规定的结果。
秉承“精益求精、精雕细刻”原则,东湖绿道目的是绘就“世界级”山水人文画卷。
极致化的追求并不是求贵求奢,一切只为最契合实际需要,最契合人文山水的和谐。东湖绿道搜集使用了大量废旧材料,包括被铁路建设汰余的枕木,从南方找来的耐火砖,北方农村收集的磨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