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价值观典型

桂希恩何以“感动中国”

日期:2013年12月06日  信息来源: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窗口〗

如果不是艾滋病,他也许不会成为一位公众人物,但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属于防艾事业。

2003年度艾滋病预防之国际奖项——“贝利-马丁”奖的获得,以及温家宝总理的登门拜访,让武汉点击查看武汉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大学中南医院传染病科主任桂希恩和他的事业更为人关注。他是那个1999年首次发现国内艾滋病高危人群并拉响警报的人,此后一直致力于防艾抗艾事业。今天,当中国的艾滋病引起政府和公众高度重视的时候,桂希恩当年的勇气和坚持显得更加珍贵。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一位医生的职业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和谐——

桂希恩何以“感动中国”
2004南方周末年度人物推选人物之桂希恩

河南有一个家庭,4口人都感染了艾滋病,其中大儿子已于去年过世。

 

听说桂希恩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选的候选人,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艾滋病家庭,特别拜托一名志愿者替现有的3名家庭成员各投桂希恩一票。

 

他们说:“桂教授曾发自内心地帮助过我们,他的一言一行令人不得不感动。”

 

对于患者的痛苦,他总是感同身受

 

在西安点击查看西安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读大学的肖童(化名),因为一次手术输血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望着眼前这名本该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桂希恩老泪纵横。

 

两年过去了,肖童的父亲至今还记得那一幕:“看得出,桂教授的痛惜之情都是发自内心的。”

 

对患者的痛苦,桂希恩总是感同身受。

 

随州市均川镇有一对母子都感染了艾滋病,7岁孩子的皮肤已经出现了疱疹,这是发病的迹象。趁着桂希恩到均川镇给艾滋病患者做体检的机会,妈妈带着儿子找到桂希恩,希望早点给孩子用药。

 

桂希恩详细地检查了孩子的身体后,摸了摸他的小脸蛋,笑着说:“好孩子,再等等,爷爷帮你去找像糖一样好吃的药,好吗?”

 

目前,湖北还没有针对儿童的抗艾药物,成人用药对儿童来说难以承受。回到武汉,桂希恩马上着手向国家申请儿童抗病毒药。

 

尽管桂希恩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妥善的救治,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过程非常痛苦,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坚持。

 

随州患者董武(化名)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总是不按时去拿药,对医生的嘱咐也常当“耳边风”。桂希恩得知后,伸出小指头和董武拉钩,并拍下照片为证,让他保证以后坚持吃药。

因为艾滋病,桂希恩在60多岁的时候认识了500多个朋友(艾滋病患者),而这个数目还在不断扩大。朋友来自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地区,他们中间有很多人都定期和他通信。而每一封信,他都亲自回复。

 

为此,他还买了个手机,但号码只有艾滋病患者才知道。记者找他,只能打电话到办公室。他说:“这条热线是专门为那些患者朋友们而设的。”

 

【点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乔新生:知识分子肩负着特有的社会责任,是社会良知的代言人。但是,目前的知识界是如此喧闹,多少人都在向上看,或者朝资本靠拢。桂希恩却把目光投向了特殊的弱势群体,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唤醒社会良知。他是社会的楷模,也是知识分子的中坚。

 

他的一举一动,成了业界的“桂希恩标准”

 

南漳县艾滋病温馨家园主任胡志元,常常将“我愿意”3个字挂在嘴边。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桂希恩的语言。

 

在与基层防艾人员讨论病情时,桂希恩总是说“我愿意听听你们的意见”、“我愿意跟你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看望艾滋病患者时,桂希恩会说“我愿意给你提供一些帮助”、“我愿意看到你更好地活下去”。

 

南漳县是一个省级贫困县,那里的艾滋病患者生活更艰难。有些患者甚至抱着“病死好过饿死”的念头,拒绝到艾滋病温馨家园领取免费的抗病毒药。实在没有办法,胡志元和同事们就自掏腰包,对按时领药的患者进行“物质鼓励”。

 

“这些都是跟桂教授学的。”胡志元不好意思地说,“他不是经常掏腰包帮患者解决经济困难吗?我们的经费有限,只好自己少吃点少用点,筹点钱给患者家里过日子。”

 

胡志元认为:“也许我们没有桂教授做得那么好。但每当遇到问题时,我们总是问自己:如果是桂教授,他会怎么做?”

 

桂希恩的“认真”是出了名的。他总是执着地查找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身体指数变化背后的原因。为此,60多岁的他常常不辞劳苦,亲自为患者反复检查。

 

现在,桂希恩的这种对患者科学、负责的态度,已成为随州市性艾防治所所长周培林日常工作的标准。他说,这是“桂希恩标准”。

 

为了搞清楚中原地区艾滋病流行的真实情况,桂希恩曾做过很长时间的“地下工作”。因此,有人说防治艾滋病是“孤独者的事业”。

 

但桂希恩不赞同:“现在为艾滋病事业尽力的人已经很多。他们在很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冒着很大的风险,到处寻找患者、发现患者、说服患者、治疗和关心患者。”

 

而贯穿这一切的,正是“桂希恩标准”。

 

【点评】武汉大学医学伦理专家肖家炳:也许有人认为,桂希恩做的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是自己也会那样。但是,不要说面对艾滋病患者,就是在普通的医疗岗位上,又有多少医生能像桂希恩那样,对待每位患者呢?在社会上对医生持怀疑目光的今天,我们从桂希恩身上看到职业精神的光芒,看到了一个完美的职业人生。

 

他用信任,重建被病毒破坏的和谐

 

去年中秋节,桂希恩收到一个特快专递。打开一看,原来是一盒月饼,上面写着:“桂爷爷,祝您花好月圆,中秋节快乐!”这份心意来自福州点击查看福州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市的一名中学生。而他与桂希恩从未谋面,此前也没有任何通信往来。

 

这些年来,桂希恩见证了艾滋病在中国从“雪藏”到公开、从小范围重视到举国关注、从歧视到渐渐关爱的历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牵挂艾滋病患者的桂希恩,也成了社会各界牵挂的对象。

 

在桂希恩家住了5天,艾滋病患者程金临走前将一件新衬衣悄悄塞到桂希恩的枕头下。这件衬衣是别人捐给程金的,生计艰难的他却送给了桂希恩,因为“这位专家的穿着并不比自己好”。

 

有人说,艾滋病破坏了现有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相互提防,甚至使歧视扩大。而在桂希恩与他的患者朋友之间,看到的却是相互牵挂、相互信任。

 

南漳县的黎林(化名)与妻子都是艾滋病患者。因为艾滋病,黎林感到“自己两口子已经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2003年4月,他和妻子来到武汉找桂希恩。桂教授给他们安排了住处后,又带着他们去吃饭,就像对待远方来的两位朋友一样。

 

黎林记得:“桂教授每次来住处看我们、给我们做检查时,都不戴手套。我有时还提醒他防护一下。他总是摇摇手对我笑笑说,没事,这样不传染。”

 

桂希恩的这些艾滋病朋友,会定期找他拿药,寻求下一步治疗方案,而更多的是向这位亲人般的长者倾诉心中的恐惧和苦闷,寻找生活的勇气和生存的希望。在他们心中,桂希恩值得信任。

 

如今,桂希恩已经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主任的职位上退了下来。“无官一身轻”的他除了每周上一次专家门诊外,将全身心都投入到艾滋病研究工作中。

 

“我属牛,是一头老牛,已度过了5个多周期。老牛自知夕阳近,不用扬鞭自奋蹄!”

 

67岁的桂希恩以此勉励他的学生,也勉励自己。

 

【点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李国光:让患者和社会相互接纳、相互信任是艾滋病防治的首要工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桂希恩的行为是一把标尺,衡量着我们国家的道德水平,衡量着医生的医德和公民的公德。桂希恩用自己的言行,为艾滋病患者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生活氛围。他用一颗平常心“让不正常回归正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鄂ICP备11011361号 技术维护电话:027-82846670
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 武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武汉市信息中心承办

武汉发布

政务微博